11月17日,國家大豆生物育種產教融合創新平臺盱眙科教基地開工儀式舉行。南京農業大學黨委書記王春春,黨委副書記劉營軍,副校長朱艷,淮安市副市長邱華康,盱眙縣委書記孫志標,縣委副書記、縣長王長俊,縣人大常委會主任林波等領導嘉賓出席儀式。

王春春宣布項目開工。伴隨著騰空而起的禮花,與會嘉賓共同為基地開工奠基。

活動中,王春春、邱華康共同為黃花塘新四軍軍部紀念館南京農業大學紅色教育基地和同心教育實踐基地揭牌。

劉營軍在致辭中表示,長期以來,大批南農專家教授在盱眙開展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產出了一系列成果,校地合作結下了深厚情誼。學校將依托盱眙科教基地培育高水平科技創新高地、打造高質量人才培養平臺、共建高標準校地合作樣板,進一步打通大豆生物育種產學研全產業鏈,培育拔尖創新和復合應用型人才,更好服務地方發展,為實現國家大豆產業振興提供有力支撐。
孫志標表示,國家大豆生物育種產教融合創新平臺作為國家級“揭榜掛帥”項目落地盱眙,將促進農業科技創新、帶動產業優化升級,推動南農與盱眙進一步勇擔國家使命、提升合作層次、拓寬合作領域。盱眙將全力以赴做好服務保障,推動產教融合結出更多碩果。
活動舉行了南京農業大學與盱眙縣人民政府戰略合作協議和專項協議簽約儀式。未來,校地雙方將圍繞共建鄉村振興研究院、拔尖創新人才實踐基地、紅色教育基地、同心教育基地、來華留學國情教育基地等進一步開展多層次、寬領域、高水平合作。


南京農業大學相關部門負責人,農學院師生代表,國家大豆改良中心、大豆全產業鏈科技創新計劃相關負責人,盱眙縣相關部門和鎮(街)主要負責人,設計、勘察、監理、跟蹤審計、施工等參建單位代表等近200人參加儀式。

國家大豆生物育種產教融合創新平臺由國家發改委、教育部聯合批復建設,2023年11月由南京農業大學牽頭成立。平臺緊扣國家“大豆振興”計劃,圍繞大豆產業發展、大豆育種關鍵技術和產業技術開展“卡脖子”技術聯合攻關,立足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有效銜接,聚焦大豆生物育種高水平科學研究、高層次人才培養和產業發展。
國家大豆生物育種產教融合創新平臺盱眙科教基地(簡稱盱眙基地)坐落于革命老區黃花塘。項目用地面積19999平方米,將建設總建筑面積7293.96平方米的實驗室、辦公、倉庫及食堂、報告廳等配套設施,為師生提供優質的科研辦公服務。基地建成后,主要用于開展科研實驗、實踐教學、示范推廣等活動,預計每年服務師生10000余人(次)。
未來,學校將依托盱眙基地集成優化實踐教學資源,打造一批涉農專業核心實踐項目,建設涉農專業實踐教學基地、新農科綜合性共享實踐教學基地,與地方政府共建省級、國家級中小學生綜合勞動教育基地、大學生耕讀教育基地,創建省級、國家級科普教育基地。通過重點搭建人才集聚和產業孵化平臺,落地一批優秀人才和優質項目,有效帶動地方農業經濟發展,助力鄉村振興。
開工儀式后,與會嘉賓和師生赴南京農業大學紅色教育基地和同心教育實踐基地——黃花塘新四軍軍部紀念館參觀學習。

另訊 17日下午,農學院在金湖明天農業科技有限公司開展《以“種子之力”譜寫強農興農新篇章》現代農業教育思政課暨形勢政策課,校黨委書記王春春為農學院學生專題授課并作交流,勉勵青年學子感悟“生逢其時、重任在肩”,在興農報國奮斗中“逐夢青春、啟航未來”。其間,金湖縣、南京農業大學開展校地合作座談,校黨委書記王春春,黨委常委、副校長朱艷,金湖縣委書記賀寶祥參加座談交流。




閱讀次數:880
【 轉載本網文章請注明出處 】